因此,高校不能只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要积极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大国工匠。
这些问题制约了政策效果,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项目管理部门要通过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发生违规行为。
五、加强对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督查指导 (一)开展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和督查。国务院办公厅要适时开展督促检查。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不再承担已明确下放给科研单位管理的有关事项,请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在2019年2月底前完成。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要加强审计监督,以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和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对于符合中央精神和改革方向,但不符合部门、地方、单位现有管理规定的行为,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具体规定修改调整的建议。
二、制定政策落实的配套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 对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的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自主权的有关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现行的科研项目、科研资金、科研人员以及因公临时出国等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对与新出台政策精神不符的规定要进行清理和修改。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智库以及其他承担科研任务的单位要按照上述原则修订和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和制度。李晓玲摄 观测员王海存在积雪雪崩研究站清雪。
研究站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都获得了国家级嘉奖,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研究机构。雪崩只有在影响到人类活动时才成为灾害。对于无法规避的雪崩受灾点,还可通过建设防雪崩栏、导雪槽等工程设施,尽量减少雪崩带来的破坏与影响。1967年,为了保证翻越天山通达南北疆的公路全年畅通,我国成立了天山公路雪害防治工作队,专门研究雪崩形成的机制和防治办法。
古人认为这是惊扰了沉睡的天神致其盛怒而降祸于此,其实,这与科学家们所研究的雪崩发生时的条件相当吻合。李兰海透露说,中科院正在积极构建一套基于卫星遥感监测、地面积雪观测和雪崩预警模型模拟的立体化雪崩预警和监测系统,为我国新疆地区和中亚一些区域的雪崩灾害防治提供有效和可靠的技术力量。
记者在伊犁公路管理局那拉提分局的工作现场看到,刚入冬就接连降下的几场大雪,让巩乃斯抢险保通基地的工人们彻夜不停地工作着:扫雪机在前面开道,推雪车紧随其后,奋战在半人深的积雪中的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作为高山山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雪崩对不同高度山地和不同季节的气候环境具有调节功能,还对山区积雪具有再分配功能。这里见人少,也很少说话 慢慢地就不太会说话了 对于朴实甚至有些木讷的王海存来说,白色就是生活的底色和平常色,近20年驻守在中科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一年中大半年的时间满目皆积雪,观测员王海存的世界单调而有序:每天早中晚三次把定点观测到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数据绘制成表并上传。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野外观测及相关研究,科学家们在此建立了观测设备齐全先进的气象观测场,雪崩冲击力测量仪、雪层温度热流测量仪、水质分析仪、积雪特征仪等设备一应俱全,还建立了雪害防治工程试验场、雪崩冲击力试验沟槽和雪化学实验室。
路上的积雪挖掘机挖了半个月才通车,幸亏房子没有被冲倒。李晓玲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晓玲 人们常说,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记者爬上研究站对面的山坡,这里是雪崩最易发的地段,巨大的人工挖掘的沟槽和堆砌的土丘都是用来给雪崩减速的。作者:李晓玲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19/1/18 15:49:2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驻守雪崩之谷:探访我国唯一积雪雪崩研究站 在常人的思维中,都是要居住在远离雪崩的地方,雪崩发生时,要尽量逃离。
积雪雪崩研究站站长李兰海满怀敬意地说。而在现实中,我国一些山区公路许多路段都暴露在雪崩频发点之下,对雪崩发生的提前预警就不失为减少雪崩灾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史料所记载的积雪在将化未化之时,遇到外力,哪怕是一点声音,都会倾泻而下,成为雪崩,届时会狂风大作,沙石如雨,遭遇者大多丧命,难以生还。积雪雪崩研究站坐落在海拔1776米的天山深处,巩乃斯河从旁边流过。
地处喀喇昆仑山的中巴国际公路,也因为雪崩灾害经常封路。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无法全部看见。冰雪无情人有情,同样坚守在深山里,保障南北疆间交通大通道四季畅通的,还有当地的公路、气象等部门。199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海存从甘肃农村来到遥远的天山深处。国道沿途两边都是积雪覆盖、银光闪闪的天山山脉,深深的沟谷和雪槽分布其间,这里也是雪崩的高发地段,越野车小心地行驶着。我国不少公路受雪崩威胁 积雪雪崩研究亟待加强 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取经途中翻越雪山的经历:山谷积雪,春夏含冻,由此路过,不得赭衣持瓠大叫。
李兰海介绍说,这些沟槽中常有风速达每秒15米以上的大风出现,裹挟起雪粒漫天狂啸形成风吹雪弥漫四周,刹那间天地间一片混沌,能见度几乎为零,气温骤降,滴水成冰,道路很快会被1米多高的雪墙堵死。积雪雪崩研究站所在区域,正是国道217和218线交会地段,这两条连接新疆天山南北的交通命脉,也是我国重要的军事和经济要道。
每年冬春两季,贯通新疆南北向和东西向的217、218两条国道,时常会因雪崩导致交通中断。据了解,李兰海博士团队将以两个研究站为主体,构建一个由当地科技、气象和交通等多部门参与的灾害预警防治合作机制,共享观测数据,建立道路积雪雪崩监测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监测数据减少公路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在这里习惯了,会一直坚持到干不动了再离开。而有这样一群人,却常年坚守和居住在雪崩最频繁发生的峡谷里,一守就是50多年,他们严密监测山谷降雪和积雪的变化情况,绘制出了我国天山山区公路雪崩(风吹雪)危险区分布图,通过分析气候变化,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进行灾害预防和治理研究。
如今,儿子都快要上中学了。1997年,独自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峡谷里坚守了六年后,王海存离开了。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区的交通与公共设施常年受到雪崩威胁。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由于必须有人工和自动观测两套数据,所以即使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早晚7点半的测量都是雷打不动的。夹在两山之间峡谷地带的积雪雪崩研究站静立在国道218线路边,简陋的几间住房与先进的气象观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是这些日复一日单调的采集和观测工作,经年坚持下来,为研究积雪和雪崩的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连续的完整的基础数据。以研究站为原点,上下12公里,都是雪崩危害地段,也是野外观测和研究雪崩的绝佳地段。
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再伴随着凛冽呼啸的风吹雪,就成了过路司机无法逃避的鬼门关。在常人的思维中,都是要居住在远离雪崩的地方,雪崩发生时,要尽量逃离。
积雪雪崩研究站所在区域年降水量有1000多毫升,其中降雪量就占了三成多。在滴水成冰呵气成霜的野外作业,大风卷起的雪粒漫天狂啸,遮天蔽日,一会儿工夫就能把道路封死了。这里冬季降雪频繁,雪期大于150天,雪最深处超过150厘米。我想特别提醒冬季过往的车辆,一定要携带防滑链,及时关注天气和交警部门的路况通阻信息,千万不要冒险,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避免过度占用公共资源。
近年来,李兰海博士团队先后完成了中天山环线的积雪特性及分布调查、中巴经济走廊雪崩灾害评估,克拉玛依至塔城线风吹雪灾害评估,为克塔铁路选线和线路设计提供了科学支撑。据他介绍,雪崩发生时非常突然,积雪高速从山上呼啸而下,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般扫荡一切,车毁人亡的事故每年都有发生,有经验的老司机都谈之色变。
在李兰海博士带领下,积雪雪崩研究站的升级版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也已初具规模,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从积雪研究到积雪生态研究,从点研究到整个流域研究,为西部干旱区尤其是新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保护和决策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逐渐向山区扩展,一些区域性雪崩开始威胁交通要道,破坏基础设施,也使得雪崩防治成为当务之急。
王海存第一次到积雪站工作时只有21岁,如今,他已经是48岁的中年人了,陪伴他一起的,除了妻子刘世红,还有三条狗、几只羊和一群鸡。可以说,正是积雪雪崩站所处的天山深处这一危险路段,为雪崩现场观测和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便于科学家们对积雪进行长期持久的跟踪观测与试验研究,为雪崩等相关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